《周书·列传·卷二十一》
-
尉迟迥 王谦 司马消难
尉迟迥字薄居罗,代人也。其先,魏之别种,号尉迟部, 因而姓焉。父俟兜,性弘裕,有鉴识,尚太祖姊昌乐大长公主, 生迥及纲。俟兜病且卒,呼二子,抚其首曰 :“汝等并有贵相, 但恨吾不见尔,各宜勉之。”
迥少聪敏,美容仪。及长,有大志,好施爱士。稍迁大丞 相帐内都督。尚魏文帝女金明公主,拜驸马都尉。从太祖复弘 农,破沙苑,皆有功。累迁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迥通敏 有干能,虽任兼文武,颇允时望。太祖以此深委仗焉。后拜大 将军。 侯景之渡江,梁元帝时镇江陵,既以内难方殷,请修邻好。 其弟武陵王纪,在蜀称帝,率众东下,将攻之。梁元帝大惧, 乃移书请救,又请伐蜀。太祖曰 :“蜀可图矣。取蜀制梁,在 兹一举 。”乃与群公会议,诸将多有异同。唯迥以为纪既尽锐 东下,蜀必空虚,王师临之,必有征无战。太祖深以为然,谓 迥曰:“伐蜀之事,一以委汝,计将安出?”迥曰:“蜀与中国 隔绝百有余年,恃其山川险阻,不虞我师之至。宜以精甲锐骑, 星夜袭之。平路则倍道兼行,险途则缓兵渐进,出其不意,冲 其腹心。蜀人既骇官军之临速,必望风不守矣 。”于是乃令迥 督开府元珍、乙弗亚、(万)俟吕陵始、叱奴兴、綦连〔雄〕、 宇文升等六军,甲士一万二千,骑万疋,伐蜀。以魏废帝二年 春,自散关由固道出白马,趣晋寿,开平林旧道。前军临剑阁, 纪安州刺史乐广,以州先降。纪梁州刺史杨干运时镇潼州,又 降。六月,迥至潼州,大飨将士,引之而西。纪益州刺史萧撝 不敢战,遂婴城自守。进军围之。初,纪至巴郡,闻迥来侵, 遣谯淹回师,为撝外援。迥分遣元珍、乙弗亚等以轻骑破之, 遂降。撝前后战数十合,皆为迥所破。撝与纪子宜都王肃,及 其文武官属,诣军门请见,迥以礼接之。其吏人等,各令复业。 唯收僮隶及储积以赏将士。号令严肃,军无私焉。诏迥为大都 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以平蜀功,封一子为公。 自剑阁以南,得承制封拜及黜陟。迥乃明赏罚,布恩威,绥缉 新邦,经略未附,夷夏怀而归之。
迥性至孝,色养不怠。身虽在外,所得四时甘脆,必先荐 奉,然后敢尝。大长公主年高多病,迥往在京师,每退朝参候 起居,忧悴形于容色。大长公主每为之和颜进食,以宁迥心。 太祖知其至性,征迥入朝,以慰其母意。遣大鸿胪郊劳,仍赐 迥衮冕之服。蜀人思之,立碑颂德。孝闵践阼,进位柱国大将 军。又以迥有平蜀之功,同霍去病冠军之义,封宁蜀公。进蜀 公,爵邑万户。
宣帝即位,以迥为大前疑,出为相州总管。宣帝崩,隋文 帝辅政,以迥望位夙重,惧为异图,乃令迥子魏安公惇赍诏书 以会葬征迥。寻以郧公韦孝宽代迥为总管。迥以隋文帝当权, 将图篡夺,遂谋举兵,留惇而不受代。隋文帝又使候正破六汗 裒诣迥喻旨,密与总管府长史晋昶等书,令为之备。迥闻之, 杀长史及裒。乃集文武士庶,登城北楼而令之曰 :“杨坚以凡 庸之才,藉后父之势,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 不臣之迹,暴于行路。吾居将相,与国舅甥,同休共戚,义由 一体。先帝处吾于此,本欲寄以安危。今欲与卿等纠合义勇, 匡国庇人,进可以享荣名,退可以终臣节。卿等以为何如?” 于是众咸从命,莫不感激。乃自称大总管,承制署置官司。于 时赵王招已入朝,留少子在国,迥又奉以号令。迥弟子勤,时 为青州总管,亦从迥。迥所管相、卫、黎、毛、洺、贝、赵、 冀、瀛、沧,勤所统青、胶、光、莒诸州,皆从之。众数十万。 荥州刺史邵公宇文冑、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 东潼州刺史曹孝达,各据州以应迥。迥又北结高宝宁以通突厥; 南连陈人,许割江、淮之地。
隋文帝于是征兵讨迥,即以韦孝宽为元帅。惇率众十万入 武德,军于沁东。孝宽等诸军隔水相持不进。隋文帝又遣高颎 驰驿督战。惇布兵二十里,麾军小却,欲待孝宽军半度击之。 孝宽因其小却,鸣鼓齐进,惇大败。孝宽乘胜进至邺。迥与子 惇、佑等又悉其卒十三万,陈于城南。迥别统万人,皆绿巾锦 袄,号曰黄龙兵。勤率众五万,自青州赴迥,以三千骑先到。 迥旧习军旅,虽老犹被甲临阵。其麾下千兵,皆关中人,为之 力战。孝宽等军失利而却。邺中士女,观者如堵。高颎与李询 整阵,先犯观者,因其扰而乘之。迥大败,遂入邺。迥走保北 城,孝宽纵兵围之。李询、贺楼子干以其属先登。迥上楼,射 杀数人,乃自杀。勤、惇等东走,并追获之。余众,月余皆斩 之。
迥末年衰耄,惑于后妻王氏,而诸子多不睦。以开府、小 御正崔达拏为长史,余委任亦多用齐人。达拏文士,无筹略, 举措多失纲纪,不能有所匡救。迥自起兵至败,六十八日。
武德中,迥从孙库部员外郎耆福上表,请改葬。朝议以迥 忠于周室,有诏许之。
王谦字敕万,太保雄之子也。性恭谨,无他才能。以父功, 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孝闵践祚,治右小武伯。雄从晋公护 东讨,为齐人所毙。朝议以谦父殒身行阵,特加殊宠,乃授谦 柱国大将军。以情礼未终,固辞不拜。高祖手诏夺情,袭爵庸 公,邑万户。(后)〔从〕皇太子讨吐谷浑,力战有功。是时高 祖东征,谦又力战,进上柱国、益州总管。
时〔隋文帝秉政〕,谦令司录贺若昂奉表诣阙 。昂还,具 陈京师事势。谦以世受国恩,将图匡复,遂举兵,署官司。所 管益、潼、新、始、龙、邛、青、泸、戎、宁、汶、陵、遂、 合、楚、资、眉、普十八州及嘉、渝、临、渠、蓬、隆、通、 兴、武、庸十州之人多从之。总管长史乙弗虔、益州刺史达奚 惎劝谦据险观变。隆州刺史〔高〕阿(史)那瑰为谦画三策曰: “公亲率精锐,直指散关,蜀人知公有勤王之节,必当各思效 命,此上策也;出兵梁、汉,以顾天下,此中策也;坐守剑南, 发兵自卫,此下策也 。”谦参用其中下之策。
梁睿未至大剑,谦遣兵镇始州。隋文即以睿为行军元帅, 便发利、凤、文、秦、成诸州兵讨之。达奚惎、乙弗虔等众十 万攻利州。闻睿至,众溃。睿乘其弊,纵兵深入。惎、虔密使 诣睿,请为内应以赎罪。谦不知之,并令守成都。谦先无筹略, 承藉父勋,遂居重任。初谋举兵,咸以地有江山之险,进可以 立功,退可以自守。且任用多非其才。及闻睿兵奄至,惶惧, 乃自率众迎战。又以惎、虔之子为左右军。行数十里,军皆叛。 谦以二十骑奔新都,县令王宝斩之,传首京师。惎、虔以成都 降,隋文以其首谋,斩之。〔高〕阿(史)那瑰亦诛。
司马消难字道融,河内温人。父子如,为齐神武佐命,位 至尚书令。消难幼聪惠,微涉经史,好自矫饰,以求名誉。起 家著作郎。子如既当朝贵,消难亦爱宾客。邢子才、王元景、 魏收、陆卬、崔赡等皆游其门。寻拜驸马都尉、光禄卿,出为 北豫州刺史。
齐文宣末年,昏虐滋甚。消难既惧祸及,常有自全之谋, 曲意抚纳,颇为百姓所附。属文宣在并,驿召其弟上党王涣, 涣惧于屠害,遂斩使者东奔。数日间搜捕邺中,邺中大扰。后 竟获于济州。涣之初走,朝士私相谓曰 :“今上党亡叛,似赴 成皋。若与司马北豫州连谋,必为国患 。”此言遂达于文宣, 文宣颇疑之。消难惧,密令所亲裴藻间行入关,请举州来附。 晋公护遣达奚武、杨忠迎之,消难遂与武俱入朝。授大将军、 荥阳公。从高祖东伐,迁大后丞。纳女为静帝后。寻出为(交) 州总管。
隋文帝辅政,消难既闻蜀公迥不受代,遂欲与迥合势,亦 举兵应之。以开府田广等为腹心,杀总管长史侯莫陈杲、郧州 刺史蔡泽等四十余人。所管郧、随、温、应(士)〔土〕、顺、 沔、环、岳九州,鲁山、甑山、沌阳、应城、平靖、武阳、上 明、(须)〔涢〕水八镇,并从之。使其子泳质于陈以求援。隋 文帝命襄州总管王谊为元帅,发荆襄兵以讨之。八月,消难闻 谊军将至,夜率其麾下,归于陈。陈宣帝以为都督安(赵)〔随〕 九州八镇、车骑将军、司空、随公。
初,杨忠之迎消难,结为兄弟,情好甚笃。隋文每以叔礼 事之。及陈平,消难至京,特免死,配为乐户。经二旬放免。 犹被旧恩,特蒙引见。寻卒于家。性贪淫,轻于去就。故世之 言反复者,皆引消难云。其妻高氏,齐神武之女。在邺,敬重 之。后入关,便相弃薄 。消难之赴(卬)〔 〕州,留高及三 子在京。高言于随文曰 :“荥阳公性多变诈,今以新宠自随, 必不顾妻子,愿防虑之 。”消难入陈,而高母子因此获免。 史臣曰:尉迟迥地则舅甥,职惟台衮,沐恩累叶,荷睠一 时,居形胜之地,受藩维之托,颠而不扶,忧责斯在。及主威 云谢,鼎业将迁,九服移心,三灵改卜,遂能志存赴蹈,投袂 称兵。忠君之勤未宣,违天之祸便及。校其心,翟义、葛诞之 俦欤。
『上一章』『周书章节目录』 『下一章』
周书 列传卷二十一译文
尉迟迥字薄居罗,代地人。 他的祖先,是魏氏的支脉,号称尉迟部,就以尉迟为姓。 父亲尉迟俟兜,为人宽和,善于鉴察人才,娶太祖之姐昌乐大长公主,生下尉迟迥和尉迟纲。 尉迟俟兜病危…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火星国学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hxlr.com/bookview/7153.html
热门诗词
- 早春送人归岳阳 [尚颜]
- 步蟾宫(钓台词) [韩淲]
- 梦天 [李贺]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 企喻歌(放马大泽中) [北朝乐府]
- 水龙吟(酴醿·春景) [赵长卿]
-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纳兰性德]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
- 「搜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