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万章章句上第六节读解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六节」原文

   从孟子的这段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与上章所说的尧的儿子不孝顺一样,舜的儿子也不孝顺,然而禹的儿子夏启很贤明,也很孝顺,能“敬承继禹之道”,故而人民称颂他为“吾君之子也。”所以虽然禹传位给益,但人民不认可他,而认可启。这就说明“孝”不仅仅是奉养父母,而是要继承先辈的道路,先辈的思想。因此,在“孝”的这个行为方式上,只有继承先辈的道路和思想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才能继位而拥有天下。当然,孟子也说了,不是能继承先辈的道路和思想就能拥有天下,如伊尹、周公、孔子等都是很能继承先辈的道路和思想的,然而他们没能拥有天下,乃是别的原因,如没有天子的推荐等等。所以,不论是禅让还是子孙继位,关键就在于是否“孝”这个行为方式上,也就是说,在是否能继承先辈的道路和思想的行为方式上。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火星国学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hxlr.com/wenzhang/1276.html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