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辑要_耕垦耕地译文及注释
-
查阅典籍:《农桑辑要》——「农桑辑要·耕垦耕地」原文
译文
《齐民要术》:春天耕过的地,应随时摩劳郎到反,古时称“耰”,今称为“劳”。《说文》将“耰”解释为“摩田的器具”,今人亦将“劳”称为“摩”。秋天耕过的地,须待白背时劳摩。春天多风,耕后若不随时摩劳,地土空虚,必容易干燥;秋天田土塌实,耕后随即趁湿摩劳,便会使地土结成硬块。农谚说:“只耕不劳,不如听任泽水自行跑掉。”农谚是说:喜天降时雨,应即行耕劳保墒。桓宽《盐铁论》说:“茂密的林木下面,不会有丰美的青草;大个的土块中间,不会有良好的禾苗。”塌,直辄反,田土湿实之意。暴,音曝,损耗。秋耕,要耕深些;春耕、夏耕,要耕浅一些;犁起土的宽幅要廉仄,要耕一遍劳两遍。犁廉,既可耕得细,牛也不疲劳。劳两遍,使地熟,土壤无块,天旱亦可以保墒。秋耕,以能埯同掩青为最好。等到冬初,将新长出的嫩草压青,其美好与用小豆压青相同。第一遍耕要深,转地要浅。初耕不深,不能使地熟;转耕不浅,容易翻动生土。生长着菅茅的地方,宜将牛羊放入田中去践踏,经过牛羊践踏,草根浮动。七月间翻耕过后,便会死掉。不是七月翻耕的,耕过仍将复生。使地力肥壮的方法,用绿豆压青为最好,小豆和胡麻稍次。皆宜在五六月间冀美懿反,是一种撒播漫种法。种,七八月,翻犁入土,埯杀压青,来年种春谷,一亩可收十石;一石大约折合今二斗七升,十石约当元制二石七斗多。后面凡是《齐民要术》书中的“石”和“斗”,均照此比率折算。这样的肥田方法,同使用蚕屎或腐熟的人粪尿一样好。
《氾胜之书》说:农业生产的根本,在于赶上农时,使土壤强弱适中,讲求施肥、保墒,锄苗要早,收获要早。立春后,土地解冻,地气开始通达,是为土壤首次和解;夏至后,天气开始暑热,阴气兴起于下,土壤再一次和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的时间长短相等,天气和地气相和。在以上所说的时间耕地,耕一遍相当平时耕五遍,名为“膏泽”,这皆是“赶上农时”的功效。立春后,地气开始通达,可耕坚硬的强地黑垆土,翻耕过随即将土块摩平摩碎,使萌生杂草;草长出来,再耕一遍;遇天有小雨,再耕一遍,令土壤协和顺适,不要有土块,以等待时用。这就是常说的使强土变弱的方法。立春的物候是:地气开始通达,土块散开,土中的陈根可用手拔出。立春以后二十天,和气即行消失,土质变得刚强。趁和气在时耕,耕一遍顶上平时耕四遍;和气消失后耕,耕四遍顶不上耕一遍。杏花盛开时,即可耕土质松散的轻土、弱土;等杏花落时,再耕一次,要求随耕随劳。候田中的杂草生长起来,天降雨泽,再耕,并且要用重劳劳摩。如土质过于松散,可以将牛羊赶到地中去践踏。以上方法,可使土质变强,即所谓使弱土变强的方法。
《杂说》:凡是种田的人家,必须正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宁可种少种好,切不可贪多种不好。凡发现有的土地瘠薄,便应即时加粪使肥。踏粪法:秋收秋播后,打谷场上的谷穰等物,应即行收集一处,贮藏保管。每天用它向圈中牛脚下撒三寸厚的一层。古一尺,约合今一尺三寸有余。凡《齐民要术》书中所说的“尺”、“寸”,均按这一比例计算。第二天清早,收取堆聚一处;复照上法铺上一层,经过一夜即行堆聚。至年终十二月或来年正月,即可将踏好的粪拉去上地。
《种莳直说》:古时农作的经验,是犂一遍,要耙六遍。今人只知晓以犁深为胜,而不知晓尚须耙细方为全功。耙地的功夫不精到,土有粗块,地中空不实,下种后,虽可出苗,但苗根着生在粗土,根和土不能紧密地相附着,不耐旱,而且常有悬死、虫咬、干死等许多毛病。耙地的功夫到了,土壤既细柔又紧实,苗根着生在细柔、紧实的土壤之中,而且播种时又经过碾压,根和土紧紧地相附着,自然会耐旱,不发生各种毛病。
《韩氏直说》:务农的要旨,一是牛功要胜过土地,二是人功要胜过苗稼。牛功胜过土地,则播种不致耽误农时;人功胜过苗稼,便会不太费力地将庄稼种好;反之,便会白费力气,而不会得到好的收获。所有的耕地,除种冬麦的以外,都应当进行秋耕。先用铁齿耙纵横耙过,然后再用犂细细地翻耕,耕毕随时摩劳。等到地面呈现大白背时,再耙两遍。到来年春天,地气通达时,趁太阳升高后再耙四五遍。这样的土地,土质爽疏而湿润,表层有四指厚的油土即便春季不降雨,只要农时一到,便可照常下种。另外,经过秋耕的土地,杂草自然要减少,亦可极大地节省耘锄工。如若牛力不足,不能全部进行秋耕,除种粟的土地非耕不可外,其余种黍、豆等地,亦可考虑采用春耕。一般说来,秋耕应早,春耕宜迟。秋耕要早,是为了趁着天气尚未寒冷,将阳和之气掩埋在地中,将来苗稼容易生长茂盛。过了秋季,天气寒冷,遇降霜日,必须等候太阳升起后方可耕地,怕的是将寒气掩盖土中,使地力变得瘠薄,收不到粮食。春耕要迟,也是为了等候春天阳和的暖气,太阳升高后,依照前法耕耙。
注释
①耰:注文中的两“耰”字,《齐民要术》作“耰”。按,《说文》作“耰,摩田器也,从木,忧声”。关中称为“耱”。校元本作“耰”,据改。
②塌实:即“结实”,谓秋天多雨,土地含水量大而且结实。塌:今本《齐民要术》作长劫反,今读jié。“塌”与“结”为一音之转。
③桓宽:汉宣帝时人。引文见《盐铁论·轻重第十四》。
④廉:窄仄之意。“廉仄”与宽广为反义。
⑤埯青:指将青草或绿肥作物,犁翻掩埋土中,即今天所谓“压青”。“埯”同掩。
⑥菅茅:草名,有时单称“菅”或“茅”,按《说文》“菅”和“茅”互训,盖一物而二名。“菅茅”,一名苞子草,茎细长可作绳织履,亦可覆盖屋顶,是田间杂草中害稼最甚而难清除者之一。
⑦此系《齐民要术·耕田》篇,所引用的《氾胜之书》文。
⑧立春正月节,按照《礼记·月令》的说法,“东风解冻”、“阳气渐升”、“阳气达”皆为立春节后的重要物候。地气:指阳气。
⑨夏至后九十日:夏至后九十日为秋分八月节。至此时阴阳适中,当秋之半。
⑩以此时:指三次“土壤和解”之时,为立春、立夏、秋分。
黑垆土:《说文》:“垆,黑刚土也。”是一种黏性极强的土壤。这种土壤过湿过干都不易耕,故宜于土壤和解的时候耕,土块方易分解破碎。
和气:似专指土壤中的阳和之气:此和气在,土壤便“和解”;和气消失,土壤便变得刚强。
劳:《齐民要术》作“蔺”,是镇压的意思。为的是将松土压实,使弱土变强。
弱土:原文无“土”字。据《齐民要术》,石校本补。
踏粪:厩肥的一种积肥方法。这种制肥法的主要特点,即用糠穰等垫圈,令牲畜粪尿践踏于其中,然后逐日收聚堆积,使发酵熟腐。“踏粪”,即指牲畜践踏成粪。
对于农民来说,垫圈是一桩日常性的工作;但是否要每日“出圈”,则各地习惯有勤懒之不同。
《种莳直说》:原书已失传,各种书目及艺文志亦不见著录。据石声汉的推测,当系金人统治时黄河下游人的著作。除本书此处引用一条,另外《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也曾引用过一条。
悬死:即因苗根着生于中空的土块间,悬空而死。干死:苗根生于粗糙的土壤,吸水性能差,故容易干死。
《齐民要术》:春耕寻手劳郎到反,古曰:“耰”,今曰“劳”。《说文》曰:“耰,摩田器。”今人亦名“劳”曰“摩”。秋耕待白背劳。春既多风,若不寻劳,地必虚燥。秋田塌实,湿劳令地硬。谚曰:“耕而不劳,不如作暴。”盖言泽难遇,喜天时故也。桓宽《盐铁论》曰:“茂木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踏,直辄反,田实也。暴,音曝,耗也。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犂欲廉,劳欲再。犂廉耕细,牛复不疲;再劳地熟,旱亦保泽也。秋耕埯同埯青者为上。比至冬月,青草复生者,其美与小豆同。初耕欲深,转地不深,地不熟;转不浅,动生土也。菅茅之地,宜纵牛羊践之;践则根浮。七月耕之,则死。非七月复生矣。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冀美懿反;漫种也。种;七月、八月,犂埯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一石大约今二斗七升;十石,今二石七斗有余也。后《齐民要术》中“石”、“斗”仿此。其美与蚕矢、熟粪同。
《氾胜之书》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所谓强土而弱之。春候地气始通,土块散,陈根可拔。此时二十日以后,和气去,即土冈。以时耕,一而当四;和气去耕,四不当一。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耕辄劳之。草生,有雨泽,耕,重劳之。土甚轻者,以牛羊践之,如此则土强;此谓弱土而强之也。
《杂说》: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凡地有薄者,即须加粪粪之。其“踏粪”法:秋收治田后,场上所有谷穰等,并须收贮一处。每日布牛脚下,三寸厚;古一尺,大约今一尺三寸有余。后《齐民要术》“尺”、“寸”仿此。每平旦,收聚堆积之;还依前布之,经宿即堆聚。至十二月、正月之间,即载粪粪地。
《种莳直说》:古农法,犁一棍六。今人只知犁深为功,不知棍细为全功。棍功不到,土粗不实。下种后,虽见苗,立根在粗土,根土不相着,不耐旱;有悬死、虫咬、干死等诸病。棍功到,土细又实,立根在细实土中;又碾过,根土相着,自耐旱,不生诸病。
《韩氏直说》:为农大纲,一则牛欺地,二则人欺苗。牛欺地则所种不失其时;人欺苗,则省力易办;反是,则徒劳无益矣。凡地,除种麦外,并宜秋耕。先以铁齿概纵横概之,然后插犂细耕,随耕随捞。至地大白背时,更橇两遍。至来春地气透时,待日高复棍四五遍。其地爽润,上有油土四指许;春虽无雨,时至便可下种。秋耕之地,荒草白少,极省锄工。如牛力不及,不能尽秋耕者,除种粟地外,其余黍、豆等地,春耕亦可。大抵秋耕,宜早,春耕宜迟。秋耕宜早者,乘天气未寒,将阳和之气。掩在地中,其苗易荣。过秋,天气寒冷,有霜时,必待日高,方可耕地,恐掩寒气在内,令地薄,不收子粒。春耕宜迟者,亦待春气和暖,日高时,依前耕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火星国学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hxlr.com/wenzhang/16550.html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
- 「搜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