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苦战东南
-
端宗继位 德祐二年(公元前1276)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广王晋封为卫王。江万载仍按谢道清嘱令暗中摄行军中事,少壮抗元派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南宋末期抗元明暗两统帅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汇合,南宋形势大为好转。七月,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比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陈宜中、杨亮节、曾渊子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蒙事行动的一大障碍。 景炎元年(1276)10月,暗中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不幸战斗失利。在蒙元的攻击下,南剑州也落入敌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江万载和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紧急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从此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
赣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初,元寇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州)。经过整顿,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分别夺回会昌、雩都、兴国,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以及临川、洪州、袁州、瑞州的义兵都来请求督府节制。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占领了大片土地。
兵败被俘 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铁骑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文天祥被宋庭外派南剑州开督府时,本来就是陈宜中、杨亮节张世杰排挤迫不得尔的事,为保护南宋小朝廷和体恤老师江万里家族满门忠烈,死伤无数的惨况,拒绝了江万载派部分江氏子弟协助其筹组训练督府军的好意,并奏请杨太后及宋端宗下旨让江氏子弟去军择地隐居。因此,文天祥所募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铁骑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归降,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蒙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蒙。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南宋抗元明线统帅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蒙古铁骑俘获。他吞下二两脑子(即龙脑)自杀守节,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崖山决战 在蒙元的猛烈攻势下,南宋流亡政府窜逃到秀山(今广东东莞虎门的虎头山)。南宋抗元大本营暗线统帅——年逾70的江万载为救被台风所刮落海的宋端宗殉国,十一岁的端宗也惊悸成疾,在州(今广东湛江市)病逝。张世杰、陆秀夫江万载次子江钲立八岁的卫王继位,又把行朝迁到新会县南面大海中的山(广东省地图)。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日,宋军视死如归,对蒙古舰队在海面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海战,最后张世杰统领的宋军战败,陆秀夫背负幼年皇帝蹈海殉国。
押送大都 崖山战役后,文天祥被俘并押到广州。张弘范对他说:“南宋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 大元为了使他投降,决定把他押送至元大都。在押送元大都途中,庐陵人王炎午张贴了数十张《生祭文丞相文》敦促文天祥舍身取义。文天祥一路上服毒,绝食,自谓“惟可死,不可生”。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文天祥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
囚禁三年 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达大都(一共花了五个月的时间纵断中国大陆)。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在这段期间当中,他曾历经绝食自杀失败,所以从那时起他便端然自处,等待着被忽必烈处刑之日的来临。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 原本是在元军监视之下宿于旅舍,后来则被监禁于半地下之牢狱,并铐上手铐脚链。不论遭受到如何严酷之对待,文天祥仍旧不屈不挠。文天祥的态度始终如一,有时候手铐脚链会被取下。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是罕见的,从《正气歌》的惊天地泣鬼神可以体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文天祥于狱中写下了《正气歌》此处之“正气”,并不单指之于国家的忠诚而已,更是人类所自豪之步向高贵正道的精神。
骨肉难圆 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蒙元政府俘虏后送到大都,蒙元政府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十四岁。文天 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疾病缠身。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大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民族主义诗篇。
封官诱降 至元十九年(洋历1282年),忽必烈大汗问大臣们:“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谁最贤能?” 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 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 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 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 在抗元过程里,文天祥对忠君与爱国二事处理得非常恰当。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没有跟着投降,而是坚持“君降臣不降”。 后来,文天祥兵败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劝他投降,他还是不从。在他看来,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国家,值得同情。但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决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他忠于国家的信念。
-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以字行,改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授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理宗朝,历除江西提刑。咸淳六年(1270),除军器临,寻兼崇政殿说书,又兼学士院权直,忤贾似道,罢归家居。九年,除湖南提刑,差知赣州。德祐元年(1275),应诏勤王,尽出家资募兵至临安,出知平江府。是年底,签书枢密院事。二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辞相印不拜,使至元军营请和,被扣留北去,至镇江得脱。益王立,召至福州,拜右相,亦辞未拜。以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出江西。帝昺即位,授少保、信国公。是年底(1279年初),于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押之大者,囚禁数年。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遇害于柴市。《宋史》有传。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文文山词,在南宋诸人中,特为富丽。」陈廷焯《云韶集》卷九:「气极雄深,语极苍秀。其人绝世,词亦非他人所能到。」刘熙载《艺概》卷四:「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变之正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王国维《人间词话》:「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叔夏、公谨诸人之上。」诗歌创作以德祐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为应酬之作。后期诗歌记述了他抗元斗争的艰若历程。所谓《指南录》、《指南后录》,集名出自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其中《正气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南安军》、《除夜》、《过零丁洋》、《金陵驿》、《扬子江》等,都是气贯长虹、感人至深的名篇。《正气歌》作于就义前一年,热情地歌颂了古代为正义而斗争的志士,表示自己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坚持民族气节的顽强意志,直叙而下,一如正气运行,不尚雕饰而大气包举,感情真挚而强烈。《过零丁洋》是他被俘后经过零丁洋写的。是回答汉奸、元军元帅张弘范的。诗中痛切地诉说了民族的和个人的艰危遭遇,表达自己为国家社稷捐躯的决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激励过成千上万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人们。这些诗歌表现了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忠愤慷慨,苍凉悲壮,堪称诗史。文章以《指南录后序》最有名。记述了出使元营被拘得以脱险的经过,虽以叙事为主,但饱含着强烈的抒情性,气势磅礴,基调悲壮。文天祥也有词作传世,虽只几首,但风骨甚高,如被囚期间写的《酹江月》等,激越沉痛。所著《文山先生全集》20卷。其词今传《文山乐府》。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火星国学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hxlr.com/wenzhang/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