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著述

  《心史》是郑思肖将一生奇气伟节之作合为一书的汇编,是郑思肖独立特行的证据。郑氏自35岁宋亡后便离家出走,从此浪迹于吴中名山、道观、禅院,40年间写下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操的诗文,有《咸淳集》一卷、《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一卷,共收诗250首,杂文4篇,前后自序5篇。共命名为《心史》。当时形势,无法刊行。所以,他在晚年将《心史》重缄封好,藏于苏州承天寺眢井中。《心史》中的所有文字都饱含血泪,郑思肖讴歌了南宋的爱国志士,痈斥了奸臣佞徒,控诉了元军的暴行,充分表述了自己的爱国与忠诚。如在《过徐子方书塾》诗中说:“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在《八励》诗中说:“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慷慨激越,足征忠肝义胆。难怪近代学者梁启超穷日夜之力读《心史》,每尽一篇辄热血“腾跃一度”,梁氏深有感慨地说:“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

  《心史》在枯井中沉埋达350余年,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始被发现,《心史》被藏在一大铁盒子中,外写“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于是这部光照千古的奇书方见于世。而陈福康先生为更深入论证《心史》之奇,于是在《井中奇书考》中复以五章篇幅详论《心史》出井与刊刻经过、明刊本的序跋、《心史》与明清之际爱国文人的关系、“伪书说”的出现以及《心史》的文学和史学的价值等方面,以详尽史料,进一步证实《心史》之确为奇书。 所谓问世后的遭遇之奇,乃指《心史》出井后,从明清之际起,直至上一世纪80年代,历经360余年,始终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相异之见,一部分文人学者肯定《心史》之奇,之价值;而另一部分文人学者则持一种“伪书说”,全盘否定这部奇人奇书的价值。一部出井著述,历经360余年,竟然引动如此多知名学者,各抒己见,聚讼不已,更可称《心史》之一大奇,谓《心史》为奇书,不亦宜乎?

  著有《郑所南先生文集》1卷,《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1卷、《锦钱余笑》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部丛刊》本收有前2卷。明崇祯十一年冬于苏州承天寺井中发现封于铁函内的《心史》1部,题“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书”,纪事有与史不合的,或疑为后人假托。存世之画有《国香图卷》、《竹卷》等。

  郑思肖论诗主张“灵气”说,认为诗是天地、人心“灵气”的集中表现。郑思肖的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赵宋的坚贞气节,如《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作者介绍

郑思肖 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火星国学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hxlr.com/wenzhang/8336.html

郑思肖的诗词

热门名句